多數(shù)人對心臟發(fā)出的“求救信號”缺乏足夠的重視,常常將其誤判為普通的小毛病。熬夜后胸口悶痛,被簡單地歸結為“疲勞”;運動時氣短,被當作是“體力差”;血壓偏高卻覺得“沒癥狀就不用管”。然而,心血管疾病的發(fā)生并非一蹴而就的“突然爆發(fā)”,而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累積的惡果。從血管內(nèi)皮逐漸受損,到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,再到心梗、中風等嚴重疾病的發(fā)生,往往隱藏著數(shù)年甚至數(shù)十年的“健康債”。一旦病情發(fā)作,后果不堪設想。
心臟的健康,體現(xiàn)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(jié)之中。醫(yī)學研究證實,80%的心血管疾病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,關鍵在于將健康習慣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。
當心臟遭遇“突發(fā)危機”時,每一秒都至關重要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心梗發(fā)作后,每延遲1分鐘搶救,心肌細胞就會大量壞死。黃金搶救時間僅為4 – 6分鐘,超過12分鐘,心肌壞死率可達90%以上。
不同人群的心臟健康需求有所不同,需要制定個性化的守護方案。
老年人應每年進行1次心血管檢查,包括血壓、血脂、心電圖、頸動脈超聲等項目。要將血壓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,糖尿病患者需更嚴格控制血壓在130/80mmHg以下。同時,要避免突然停藥或換藥,遵循醫(yī)生的建議進行治療。
中青年人群應避免“透支式”工作,定期監(jiān)測體重,將BMI控制在18.5 – 23.9之間。減少外賣攝入,避免久坐不動。若家族有心臟病史,需提前至35歲開始定期進行心血管檢查,做到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預防。
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需嚴格遵醫(yī)囑服藥,不得擅自減藥或停藥。同時,要控制飲食、規(guī)律運動,降低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風險,全方位保護心臟健康。
心臟是生命的“發(fā)動機”,它的健康不容忽視,且沒有“后悔藥”可吃。世界心臟日不僅僅是一個紀念日,更是一次深刻的“健康提醒”。守護心臟健康,無需驚天動地的壯舉,而是要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:每一口健康的飲食、每一次規(guī)律的運動、每一晚充足的睡眠,以及對每一次身體信號的重視。只有分秒必爭地呵護心臟,才能讓生命的“跳動”更加持久、有力。
]]>炎癥為何會 “失控”
炎癥本身是免疫系統(tǒng)的 “保護性反應”。當身體遭遇感染或損傷時,免疫系統(tǒng)會引導免疫細胞前往受損區(qū)域,清除病原體并修復損傷,這一過程所呈現(xiàn)的就是炎癥。然而,隨著年齡增長,這種平衡容易被打破,進而引發(fā) “炎癥失控”。
衰老:免疫功能全方位減弱
“免疫衰老是一個漸進且不可逆的過程?!?0 歲左右,人體免疫功能達到巔峰,此時免疫細胞數(shù)量充足、應答速度快。但此后,據(jù)部分研究估算,免疫功能會以每年 1%~2% 的速度緩慢下降,60 歲是關鍵節(jié)點,此時 T 細胞(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)數(shù)量會銳減至巔峰時期的 30%,身體抵抗力顯著削弱。
免疫衰老還伴隨著 “功能退化”。一方面,免疫細胞的信號傳遞能力持續(xù)減弱,無法及時識別和清除病原體;另一方面,長期 “戰(zhàn)斗” 的 T 細胞會陷入 “疲憊” 狀態(tài),失去年輕時的戰(zhàn)斗力。而且,隨著年齡增長,本應留存下來對付未知新病原體的初始淋巴細胞,會被過度 “征調” 轉化為僅針對已知病原體的記憶細胞。這就導致當同時感染一種新病毒時,老年人的發(fā)病時間往往晚于年輕人,且更容易發(fā)展為重癥。
過強:免疫反應存在自傷風險
當然,免疫功能也不是越 “年輕” 越好,尤其是對于 60 歲以上的人群。日前,美國梅奧診所阿里克斯醫(yī)學院發(fā)表在英國《自然?衰老》雜志的綜述指出,部分老年人因長期高蛋白飲食、規(guī)律運動等生活方式因素,免疫系統(tǒng)仍能保持類似年輕人的活躍度,但相應的代價是自身免疫病風險顯著增加。
這種 “過強” 本質上是 “調節(jié)失靈”。年輕人的免疫系統(tǒng)能精準鎖定外敵,但老年人的身體修復能力下降、慢性損傷增多,若免疫系統(tǒng)仍保持強反應,很可能 “認錯目標”,將正常組織當作 “敵人” 攻擊,還可能引發(fā)細胞因子風暴等免疫反應過度的情況。
炎癥并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,關鍵在于其持續(xù)時間和強度。急性炎癥是身體的 “應急保護機制”,比如皮膚破損后的紅腫熱痛,是組織在進行修復;流感時發(fā)燒,是免疫系統(tǒng)通過升高體溫來抑制病毒復制。這類短期炎癥(通常不超過 7 天)是身體自愈的關鍵。而慢性低度炎癥則完全不同,它往往會持續(xù)數(shù)月甚至數(shù)年,像 “文火燜燒” 一樣侵蝕身體器官,不僅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、誘發(fā) 2 型糖尿病、增加阿爾茨海默病風險,還可能與肺癌、結直腸癌等癌癥相關。
找到炎癥的 “長壽區(qū)間”
所謂 “適度抗炎”,就是將慢性炎癥調控到 “安全區(qū)間”,同時保留急性炎癥的保護功能,這也是長壽人群的共同特征。在臨床中,醫(yī)生會通過 4 項核心指標判斷炎癥是否 “適度”,且指標范圍會隨年齡 “微調”,不能僅看數(shù)值高低來判斷。
C 反應蛋白(CRP):炎癥信號燈
該指標的正常范圍應小于 10 毫克 / 升,且需處于 “低水平穩(wěn)定” 狀態(tài)。它主要用于評估細菌感染和外傷,具有 “升得快、降得快” 的特點。不過,老年人常合并糖尿病、支氣管炎等基礎疾病,該指標可能會出現(xiàn)輕度升高的情況。
超敏 CRP(hs-CRP):心血管預警器
超敏 CRP 比普通 C 反應蛋白更靈敏,能夠檢測出與動脈粥樣硬化、代謝綜合征等相關的 “低度炎癥”。在用于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,其臨床風險分層標準通常為:小于 1 毫克 / 升為低風險,1~3 毫克 / 升為中度風險,超過 3 毫克 / 升為高風險。需要注意的是,當身體處于急性感染、創(chuàng)傷、風濕免疫病活動期等炎癥狀態(tài)時,超敏 CRP 會急劇升高,此時該指標無法反映心血管風險。
血沉(ESR):全身炎癥晴雨表
炎癥因子會使紅細胞聚集,從而加快其沉降速度,血沉就是通過檢測紅細胞沉降速度來反映炎癥情況的指標。隨著年齡增長,血沉測定值會逐漸升高,不同年齡段的正常范圍有所不同:兒童小于 10 毫米 / 小時;50 歲以下成年男性小于 15 毫米 / 小時,女性小于 20 毫米 / 小時;50~85 歲男性小于 20 毫米 / 小時,女性小于 30 毫米 / 小時;85 歲以上男性小于 30 毫米 / 小時,女性小于 42 毫米 / 小時。
白細胞計數(shù)(WBC):免疫功能標尺
白細胞計數(shù)能直接反映中性粒細胞、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數(shù)量和比例,數(shù)值明顯升高通常提示身體存在炎癥。但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衰退,白細胞正常下限會略有下降,因此,即便白細胞計數(shù)沒有明顯升高,若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局部紅腫痛等癥狀,也應警惕炎癥的存在。
舉個例子,一位 70 歲的老人若超敏 C 反應蛋白達到 3.5 毫克 / 升,且沒有高血壓、糖尿病等基礎病,也無疲勞、關節(jié)痛等不適癥狀,可將其視為 “生理性升高”,只需定期觀察即可;但同樣的數(shù)值出現(xiàn)在 30 歲人群身上,則提示可能存在炎癥,建議及時干預。此外,中老年人還需關注指標的動態(tài)變化,比如平時超敏 C 反應蛋白穩(wěn)定在 1 毫克 / 升,若 1 個月內(nèi)驟升至 3 毫克 / 升,就需要排查是否存在隱匿感染或慢性疾病加重的情況。
與炎癥和平共處的方法
“適度抗炎不是對抗炎癥,而是與炎癥和平共處。” 專家強調,通過飲食調控、規(guī)律運動和定期監(jiān)測,普通人也能將炎癥控制在 “安全區(qū)間”。
吃出抗炎力
飲食是影響炎癥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。在日常飲食中,可優(yōu)先選擇以下抗炎食物:每周吃 2 次富含歐米伽 3 脂肪酸的食物,如三文魚;多吃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深色蔬果,例如每天吃 200 克藍莓、300 克羽衣甘藍或菠菜;每天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全谷物、豆類等。同時,要嚴格限制加工肉類、精制碳水(如甜點)、含糖飲料等促炎食物的攝入。
適度限制熱量攝入能有效延緩免疫衰老,但這并不等同于節(jié)食,而是在保證每天攝入 1~1.2 克 / 公斤體重蛋白質的前提下,減少 15%~25% 的無效熱量攝入。對成年人來說,實現(xiàn)這一目標并不難,比如戒掉 1 杯奶茶和 1 包薯片,把油條、油餅換成 1 個全麥饅頭和 1 個雞蛋,將炒飯、炒面換成雜糧飯和清炒蔬菜,就能輕松達標。
運動堪比 “抗炎藥”
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一項針對 2000 人的研究顯示,每周堅持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(如快走、游泳、騎行)或 75 分鐘高強度運動(如慢跑、跳繩),一年后身體的慢性炎癥水平會顯著降低。肌肉堪稱 “抗炎內(nèi)分泌器官”,肌肉收縮時分泌的肌因子(如鳶尾素)能夠抑制炎癥,延緩衰老。
建議每周保證 5 次、每次 3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再配合 2 次力量訓練,如舉啞鈴、彈力帶訓練。不過,規(guī)律運動作為天然 “抗炎藥”,前提是要適度,可將 “運動后次日無明顯酸痛、疲勞” 作為判斷運動是否適度的標準。如果每周進行 3 次以上馬拉松、高強度間歇訓練等高強度運動,反而容易造成肌肉損傷,誘發(fā)急性炎癥。
關注炎癥動態(tài)變化
定期監(jiān)測、掌握炎癥動態(tài),才能避免無效干預或延誤病情。專家建議,成年人每年應關注 3 項核心指標:超敏 CRP、血沉和血常規(guī)。如果這些指標處于正常區(qū)間,或從異常狀態(tài)回歸正常,說明之前的抗炎干預有效;若指標持續(xù)升高,則需及時就醫(yī)。
自我感受也是識別慢性炎癥的重要 “信號”。若出現(xiàn)以下非特異性癥狀,需警惕炎癥水平升高:持續(xù) 2 周以上的疲勞,且休息后無法緩解;關節(jié)或肌肉隱痛超過 1 周;睡眠質量下降,如入睡困難、容易醒;消化功能紊亂,反復出現(xiàn)腹脹、腹瀉等。
不要盲目 “滅火”
專家特別強調,不要將抗炎等同于服用抗炎藥、抗生素,不能一遇到上火、咳嗽、喉嚨痛就隨意用藥,這樣反而會破壞炎癥平衡。布洛芬、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,以及糖皮質激素,主要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(jié)炎、急性損傷等 “病理性炎癥”,并非可隨意服用的 “抗炎保健品”,長期使用可能損傷胃黏膜和肝腎功能。
自行使用抗生素的問題更需警惕??股刂粚毦行В荒軐?“炎癥”,甚至還會殺死體內(nèi)的有益菌。由抗生素濫用引發(fā)的細菌耐藥問題已成為全球健康威脅,因此,一定要在醫(yī)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。
]]>卯時,肺經(jīng)當令,此時肺功能最為活躍,換氣積極。肺氣充足,百脈通暢,人自然神清氣爽,為長壽奠定基礎?,F(xiàn)代醫(yī)學也發(fā)現(xiàn),清晨時分,人體的迷走神經(jīng)興奮,副交感神經(jīng)占據(jù)主導,這是降壓、修復血管內(nèi)皮的絕佳時機。此時,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來激活肺氣,吐故納新,促進全身氣血運行,平穩(wěn)地喚醒身體。
醒來后,不要急于坐起。先閉目養(yǎng)神 1 分鐘,讓身心從沉睡中逐漸蘇醒。接著,搓熱雙手,輕輕熨目,溫通肝經(jīng),為新的一天開啟明亮的視野。然后,叩齒 36 次,緩慢吞咽口中津液,這一動作有助于補益腎精,為身體提供滋養(yǎng)。最后,緩緩坐起,在雙腳落地前,腳趾做“抓地—松開”的動作,一抓一松為 1 次,重復 10 次,活動腳部經(jīng)絡,喚醒身體末梢。
空腹喝一杯 200 毫升的溫開水,既能滋潤肺部,又能促進大腸傳導,幫助排便排毒。但要注意,切不可喝生水涼水,以免寒涼之氣損傷肺臟,影響肺氣的宣發(fā)肅降。
用木梳或手指從額前發(fā)際梳至后頸,重點刺激百會穴(前發(fā)際正中直上 5 寸)和風池穴(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的凹陷中,基本與耳垂齊平)。通過梳頭,可以疏通督脈與膀胱經(jīng),升發(fā)陽氣,讓身體充滿活力。之后,面朝東方,吸氣時擴胸,發(fā)出“嘶”音;呼氣時收腹,發(fā)出“呬”(xì)音,重復 6 次,進一步排出體內(nèi)濁氣,吸入清新空氣。
亥時,三焦經(jīng)當令。三焦是元氣運行的通道,連接著人體的各個臟腑器官。三焦通暢,意味著水火交融、陰陽調和,身體自然健康。若三焦氣機不暢,元氣無法正常布散,就容易出現(xiàn)手腳冰冷等癥狀。因此,此時應放松身心,收斂陽氣,讓亢奮的神經(jīng)和身體逐漸平靜下來,從“陽”的狀態(tài)向“陰”過渡,盡快進入睡眠狀態(tài),啟動身體的夜間修復、排毒、更新程序。
睡前用約 40℃的溫水泡腳 15 – 20 分鐘,水位最好能沒過三陰交穴(位于內(nèi)踝尖上 3 寸,脛骨內(nèi)側緣后方凹陷處)??梢愿鶕?jù)個人體質加入一些溫經(jīng)通絡、安神助眠的中藥,如艾葉、生姜、花椒等;體熱者可加菊花、桑葉。泡腳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(huán),引火下行歸元,緩解一天的疲勞,放松身心,顯著改善睡眠質量。
睡前可以揉按“安眠三穴”:
睡前閉目盤坐,吸氣默想青色,呼氣發(fā)“噓”音,重復 6 次,排出肝郁之氣,讓肝臟在寧靜中得到滋養(yǎng)。然后平躺,雙腳掌相對,膝蓋向兩側展開,雙手疊放于腹部,自然呼吸 10 分鐘。這個姿勢有助于陽氣內(nèi)收、固攝腎精,讓身體在睡眠中得到深度的修復和調養(yǎng)。
陽池穴是手少陽三焦經(jīng)的常用腧穴之一,具有疏調三焦、舒筋通絡、清熱瀉火的功效。手背向上翹起,手腕上會出現(xiàn)幾道皺褶,褶皺處的中心位置就是陽池穴。每側按壓 3 – 5 分鐘,可促進三焦經(jīng)的氣血運行。此外,八段錦第一式“兩手托天理三焦”也是經(jīng)典方法,“托天”(掌心向上平舉)的動作,能刺激陽池穴,達到疏調三焦的目的。
中醫(yī)認為,晨起如春,仿萬物生發(fā)之勢,活動肢體以助陽氣舒展;睡前如冬,效天地閉藏之態(tài),靜心斂神以養(yǎng)陰血歸臟。堅持在卯時和亥時這兩個關鍵時段進行養(yǎng)護,便是順應“天人相應”之道,為長壽筑牢堅實的基礎。讓我們珍惜每一個時辰,用心呵護自己的身體,開啟健康長壽的美好人生。
]]>阿爾茨海默病并非單一的“癡呆”病癥,而是多種病因引發(fā)的認知功能障礙的統(tǒng)稱,其中以阿爾茨海默病最為常見。一旦發(fā)病,患者的大腦就像被按下了“記憶刪除鍵”,從初期的健忘,到逐漸不認識家人,最終完全喪失自理能力,記憶的空白成為家庭難以承受之痛。
世界衛(wèi)生組織2021年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全球約有5700萬人患有癡呆,其中阿爾茨海默病占比高達60% – 70%,每年新增患者近千萬例,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。據(jù)《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5》,我國有1699萬老人正遭受該病的折磨,約占全球病例總數(shù)的四分之一。疾病帶來的經(jīng)濟負擔同樣沉重,相關研究預測,到2030年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社會經(jīng)濟總成本將達約3.2萬億元,這不僅擠壓了家庭經(jīng)濟空間,更成為亟待解決的公共衛(wèi)生難題。
然而,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確。自1906年發(fā)現(xiàn)以來,其治療目標仍停留在“延緩病程、改善癥狀”,因為科學界尚未破譯其發(fā)病的具體機制。學界對病因的探索從未停止,但始終未能達成統(tǒng)一?!澳憠A能假說”是最早提出的理論之一,但后續(xù)被證實無法涵蓋多種非膽堿能致病因素;目前主流的“β淀粉樣蛋白斑塊假說”和“tau蛋白纏結假說”也未得到學界廣泛認可。近年來,炎癥反應、氧化應激、金屬離子失衡、微生物 – 腸 – 腦軸紊亂、異常自噬等假說不斷涌現(xiàn),甚至有新理論認為該病本質是自身免疫病,但這些假說各有依據(jù),卻都難以成為定論。
病因的不確定性給藥物研發(fā)帶來了巨大挑戰(zhàn)。藥企只能摸著石頭過河,在研發(fā)過程中充滿艱辛。2000 – 2017年間,全球藥企和科研機構在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(fā)上投入超6000億美元,僅針對β淀粉樣蛋白靶點的候選藥物就超過200種,但絕大多數(shù)因“臨床試驗無效”或“安全性風險”而終止研發(fā)。孫永安表示,這一領域的新藥研發(fā)失敗率高達99%,堪稱研發(fā)“黑洞”。
盡管困難重重,近年來研發(fā)仍取得了一些突破。自1996年至今,全球至少有10種藥物獲批用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,雖然無法阻止神經(jīng)細胞繼續(xù)退變,但可以延緩早期病程。最新獲批的侖卡奈單抗皮下自動注射劑型,患者可居家自行注射,大大節(jié)省了時間和精力成本。而且,藥物研發(fā)仍在持續(xù)推進。最新發(fā)表在《阿爾茨海默病與失智癥:轉化研究與臨床干預》的研究顯示,2025年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開發(fā)管線包含182項試驗和138種新藥,可針對15種基本疾病過程;針對31種藥物的48項試驗正在進行Ⅲ期臨床評估。中國在阿爾茨海默病適應證藥物研發(fā)的臨床試驗數(shù)量僅次于美國,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
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已有百余年歷史,雖仍處于“探索階段”,但已歷經(jīng)三次關鍵跨越。
早期,臨床幾乎沒有針對性藥物,醫(yī)生只能依靠基礎護理,如協(xié)助患者進食、預防跌倒等,幫助患者度過終末期,卻無法干預病程進展。
隨著醫(yī)學的發(fā)展,診療進入“癥狀改善期”。此后,首批改善癥狀的藥物(如膽堿酯酶抑制劑)投入臨床使用。這些藥物雖無法阻止疾病發(fā)展,但可通過調節(jié)神經(jīng)遞質水平,延緩認知衰退,使診療關口前移。不過,截至2019年,全球僅5款治療藥物獲批,患者選擇有限。
如今,臨床開始嘗試干預病因。隨著病因假說的深入,科研重心轉向“清除大腦異常蛋白”,靶向藥物與新技術并行發(fā)展。當前,侖卡奈單抗、多奈單抗等抗β淀粉樣蛋白單抗藥物相繼獲批,可延緩早期患者認知下降速度。同時,“老藥新用”(如糖尿病藥物、抗炎藥與認知藥物聯(lián)用)、基因編輯、腦刺激等前沿技術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。
然而,創(chuàng)新療法從實驗室走向病床仍面臨諸多障礙。免疫治療、基因干預等新療法的長期安全性尚未明確。例如,2019年底獲批上市的國產(chǎn)新藥“甘露特鈉膠囊”于2025年5月底宣布停產(chǎn);7月,“頸深淋巴管/結 – 靜脈吻合術”這一宣稱“改善認知”的技術被叫停。阿爾茨海默病機制復雜,任何一款新藥物、新療法都需長期臨床驗證,才能確保安全。
此外,醫(yī)療可及性也存在問題。侖卡奈單抗、多奈單抗在中國雖已獲批,但均未進入醫(yī)保,一年費用在20萬 – 30萬元,許多患者難以承擔。基層醫(yī)院診斷配套滯后,缺乏生物標志物檢測技術(如腦脊液β淀粉樣蛋白、磷酸化tau蛋白檢測)等,難以識別早期病例。而且,藥物需長期服用,非藥物干預需家庭與社區(qū)配合,部分患者無法堅持。
面對阿爾茨海默病,比起期待“特效藥”出現(xiàn),健康生活、早診早治才是降低風險、延緩病程的公認路徑。
國內(nèi)外研究證實,全球40%的癡呆病例與可干預風險因素相關。在飲食方面,建議以果蔬、全谷物、堅果、深海魚類為主,這些食物富含的維生素C、維生素E能增強體內(nèi)抗氧化酶活性,維生素B12、葉酸可增加認知儲備,歐米伽3脂肪酸能減少神經(jīng)炎癥,從而降低阿爾茨海默病風險。運動方面,每周堅持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、太極拳等,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(huán),減少異常蛋白沉積。睡眠方面,保證每晚7 – 8小時高質量睡眠,有助于大腦及時清除代謝廢物。此外,“三高”人群需規(guī)范用藥,避免血管損傷累及大腦。
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癥狀易與“人老愛忘事”混淆,若能及時識別,可大幅提升治療效果。最典型的信號是“記不住、說不清、脾氣變”。患者會出現(xiàn)“近事記憶減退”,如剛交代的事轉頭就忘、反復詢問同一問題、頻繁丟失物品,或在熟悉環(huán)境中迷路;語言與執(zhí)行能力下降,說話總“忘詞”、無法完成簡單的事、算不對數(shù);性格與情緒也會異常,溫和的人會變得易怒、多疑,或對以往喜歡的事失去興趣。
一旦發(fā)現(xiàn)上述信號,需盡早前往神經(jīng)內(nèi)科、中醫(yī)腦病科、精神科或老年科的記憶門診就診,進行腦部影像檢查、認知功能評估等檢查。早期患者在醫(yī)生指導下用藥,同時配合認知訓練、康復訓練,可延緩病程,改善受損的認知功能。郁金泰強調,早防早治可在很大程度上延長患者獨立生活期,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。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是患者“療效最佳的輔助藥”,建議照護者學習疾病知識,理解患者的“行為異?!笔遣±肀憩F(xiàn)而非“故意搗亂”,耐心陪伴,幫助患者保持獨立生活能力。
阿爾茨海默病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戰(zhàn)斗,但只要我們積極應對,在病因研究、臨床治療和防治策略上不斷努力,就一定能為患者和家庭帶來更多的希望和溫暖。
]]>日常清潔是維持口腔健康的基礎,而刷牙則是其中最為關鍵的步驟。正確的刷牙方法能有效去除牙齒表面的食物殘渣和牙菌斑,預防齲齒和牙周疾病。巴氏刷牙法是廣受推薦的刷牙方式,將牙刷與牙長軸呈45°角指向根尖方向,按照牙齦 – 牙交界區(qū),使刷毛一部分進入齦溝,一部分鋪于齦緣上,盡可能伸入鄰間隙內(nèi),用輕柔的壓力使刷毛在原位作前后方向短距離的水平顫動,每次顫動4 – 5次,顫動時牙刷移動約1mm,每次只刷2 – 3顆牙,再從前一側換到另一側依次刷完上下排牙齒。同時,要選擇合適的牙刷和牙膏。牙刷應選擇刷毛柔軟、刷頭適中的,每三個月更換一次;牙膏則可根據(jù)個人口腔狀況選擇含氟牙膏,能有效預防齲齒。
除了刷牙,使用牙線也是必不可少的。牙線能夠深入牙齒鄰面,清除牙刷無法觸及的食物殘渣和牙菌斑。使用時,取一段約20 – 30厘米長的牙線,將兩端繞在雙手的中指上,中間留出約5厘米的長度,用拇指和食指控制牙線,輕輕將其滑入牙縫,然后上下移動,清潔牙齒鄰面。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線,尤其是在晚餐后和睡前。
漱口水也是口腔清潔的好幫手。它可以在刷牙和使用牙線后進一步清潔口腔,抑制細菌生長,保持口氣清新。但要注意選擇不含酒精、刺激性小的漱口水,并按照說明書正確使用,避免過度依賴。
飲食與口腔健康息息相關。過多攝入糖分是導致齲齒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糖分在口腔中被細菌分解后會產(chǎn)生酸性物質,這些酸性物質會腐蝕牙齒表面的牙釉質,從而引發(fā)齲齒。因此,要盡量減少甜食和飲料的攝入,如糖果、蛋糕、碳酸飲料等。如果吃了甜食,要及時用清水漱口或刷牙,以減少糖分在口腔中的殘留。
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對口腔健康有益。維生素C有助于維持牙齦的健康,缺乏維生素C可能導致牙齦出血、腫脹等問題。柑橘類水果、草莓、獼猴桃等都是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。鈣是牙齒的重要組成部分,攝入足夠的鈣可以增強牙齒的硬度和韌性。牛奶、豆制品、魚蝦等食物富含鈣元素,應適當多吃。
此外,要注意飲食的均衡和規(guī)律。避免過度饑餓或暴飲暴食,細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,同時也能促進唾液分泌,唾液具有清潔口腔、中和酸性物質的作用,對牙齒有一定的保護作用。
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是預防口腔疾病、早發(fā)現(xiàn)早治療的重要措施。即使沒有明顯的口腔不適癥狀,也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的口腔檢查。口腔醫(yī)生可以通過專業(yè)的檢查設備和豐富的經(jīng)驗,發(fā)現(xiàn)早期潛在的口腔問題,如齲齒、牙周病、口腔黏膜病變等,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,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。
除了常規(guī)的口腔檢查,定期洗牙也是非常重要的。洗牙可以去除牙齒表面的牙結石和牙菌斑,這些物質是導致牙周疾病的主要因素。牙結石一旦形成,就無法通過刷牙和使用牙線去除,只能通過專業(yè)的洗牙設備進行清理。一般建議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,具體間隔時間可根據(jù)個人口腔狀況和醫(yī)生的建議來確定。
不同年齡段和特殊身體狀況的人群,口腔護理的重點也有所不同。兒童正處于牙齒發(fā)育的關鍵時期,要特別注意預防齲齒。除了養(yǎng)成良好的口腔衛(wèi)生習慣外,還可以進行窩溝封閉和涂氟等預防措施。窩溝封閉是將一種高分子復合樹脂材料涂布在牙齒的窩溝內(nèi),形成一層保護性的屏障,阻止細菌和食物殘渣進入窩溝,從而預防齲齒的發(fā)生。涂氟則是將含氟的物質涂在牙齒表面,使牙齒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,增強牙齒的抗酸能力,預防齲齒。
孕婦在孕期由于激素水平的變化,口腔環(huán)境也會發(fā)生改變,容易引發(fā)牙齦炎、齲齒等問題。因此,孕婦要更加注重口腔衛(wèi)生,堅持正確的刷牙和使用牙線方法,定期進行口腔檢查。如果出現(xiàn)口腔問題,應及時就醫(yī),但要在醫(yī)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,避免使用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。
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下降,口腔問題也較為常見,如牙齒松動、脫落、牙周病等。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潔,選擇適合老年人的牙刷和牙膏,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和洗牙。如果牙齒缺失,應及時進行修復,以恢復咀嚼功能,提高生活質量。
愛牙日即將到來,讓我們從現(xiàn)在開始,重視口腔健康,養(yǎng)成良好的口腔護理習慣,定期進行口腔檢查,根據(jù)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齒方案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擁有一口健康潔白的牙齒,綻放自信燦爛的笑容,享受美好的生活。
]]>